北望卡瓦格博神峰,南眺玉龙哈巴雪山。金沙江水九曲回肠、汹涌澎湃,自北向南一路豪情壮志。
鸡鸣四县(香格里拉县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、德钦县,丽江县),缘于一座功不可没横跨金沙江的其春大桥。
进入维西的门户——塔城,已是初夏的季节,麦浪翻涌,秧苗郁郁,大棚蔬菜随处可见,腊普河坦坦荡荡纵穿这大山阔地深处,一路欢歌注入金沙江。
河畔杨柳依依,山脚下独具特色的木板楼房,古朴优雅,江南水乡的风韵在此一览无余。素有维西“鱼米之乡”美誉的塔城,像一位水袖淡装的少女风姿卓约,被勤劳山民的劳作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。湿热的暖风把抛秧的时令提早了些许。这里还有距今两三千年的哥登新文化遗址、唐蕃铁桥节度使遗址、万里长江第一桥——吐蕃铁桥遗址也在这里留下了久远的历史回音。这里宗教流派众多,寺庙各异,信教群众五花八门,各民族风情众彩纷呈。而塔城启别的纳西村寨,有一棵树龄已有一千多年的银杏树,树高39米,胸径200厘米,占地130平方米,被国内有关植物学家誉为“千年银杏树王”,是我国最大的植物活化石。一路上那密密麻麻、纵横相间的核桃树和板栗树,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,看来,先辈们对如今的市场或者说是生计是有先见之明的。
目光总被路旁三三两两的卖兰花者的身影所吸引,正值新绿染千山的季节,低海拔中的峡谷沟坎上,已被一丛从、—树树粉红、粉白的杜鹃花点缀,鸟鸣溪涧,苍松葱郁,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栖居的灵山秀水间,已是一派生机盎然……可惜那天没机会去萨马阁的响古箐。听朋友们讲讲,心里已经满足了。
到达维西县城保和镇的时候,已是下午5时左右,好像是下了一道坡,又爬了一道坡就到了。整条街就在一个坡上,看着街道旁、铺面前和农户阳台上的一盆盆古色古香的兰花,眼里为之一亮,心也透亮多了。刚刚结束的“兰花艺术节”余韵犹存,每位过路的本地人,都对兰花颇有研究,都会对所摆设的兰草品头论足。历代朝宫,都以兰草的清幽淡稚而精心种之,且专人侍养,以供赏鉴,倍爱宠爱和青睐.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对象,亦成千古骚人的座右铭,咏兰的佳句绝言更是枚不胜举。古人之爱兰,深邃悠远。这幽幽仙子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它源于幽幽峡谷间,源于绿水青山掩映的峡谷丛林,脱俗于自然,不染纤尘。 如今,维西县依托种植兰花,形成支柱产业,而且远近闻名。有多少垂慕者踏青而来,一睹千万株兰草含苞初绽、千娇百媚的芳容。我深爱兰草,源干对书画的嗜好和兰草婷婷玉立、纤丝毕毫、不与世俗争斗的风骨,深居大山野谷却有脱俗不媚的高风亮节。一脉清香,传承着故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,光品茗这枝叶的清瘦脉纹、翠碧与青蓝,就是对人格升华的回归,吮吸着那远近亦幽散发出的阵阵馨香,使人明智心宽,态度纵容,可谓一兰在室,满幽四野,对于人何不是一种喻示?虽爱兰,却不懂得去鉴赏和辨别那些孰是高贵孰是平庸的花瓣色彩,只知拈来便是,并亲手置于自己的院室,便觉是—种常人无以言喻的享受。在大众快餐盛行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中,荣登大雅之堂的仙子,唯独钟情于这水瘦山寒的平野清夫,就连小小的孩童也能讲出个正经八二来,不能不使人惊讶。 是夜,那边的友人特意赠我—盆精心栽种好的兰草,心里不甚感激。君子之上,兰草粘接的情丝正如那纤纤玉莲,对出生哺养的故土衷情难忘,依旧是山水、伊人与遥遥的牵挂。很多曾经的友人,正如这一株株怡人心悦、沁香四溢的兰草,常年驻立在那高高的山峁和峡谷深处,为衷爱的家园,用心血和汗水浇铸着明天的未来与希望。 这“灵灵——滇金丝猴的故乡”也是世界上高纬度、高海拔唯一盛产水稻的故乡(维西攀天阁),除了独具魅力的风光山水,别具匠心的傈僳山寨极富特色的“阿尺木刮”等民间歌舞,早已声名远播。有俗谣佐证:“丽江粑粑,鹤庆乾酒,中甸(今香格里拉)腌菜,维西豆腐”。美食文化与民俗文化各具千秋传承光大。看着前几年来一浪高过—浪的“兰花热”,心中那千丝万缕的情结,已镌刻在这山水之间和绵延跌宕的路上……春兰秋菊,总是不断轮回,而兰草衔接的友谊却地久天长,无法用金钱能衡量的。 空山静籁中的清幽,精灵集结远山的清啼,让遥远的香客接踵而来……
|